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中国学生群体抑郁发病率为23.8%!

中国学生群体抑郁发病率为23.8%!

2022年05月23日 08:36:32 访问量:15726

中国学生群体抑郁发病率为23.8%!几乎是每4个人中就有1个抑郁症!
020年初,《中国抑郁症领域白皮书》发布,从1997-2015年,一项关于中国大学生的研究表明:



中国学生群体的抑郁发病率在23.8%;这是什么样的概率?几乎是每4个人中就有1个抑郁症!

 

北京大学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同时担任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曾经在2016年第九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做主题演讲:



《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论坛中讲过: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作为高校的心理科医生徐博士最后说:我们在北大,是国内一流的大学,可能家长们并不知道,你们千辛万苦培养出来的孩子却成为了治疗中心的来访者!

 

同时,徐凯文博士提出“空心病”一词,该病症是以缺乏意义感和存在感为核心问题,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为主要症候群,以反复的自杀意念、自杀尝试威胁着自己的生命安全,以一流大学中的一流学生为主要患病群体的一种大学生心理障碍。徐凯文博士认为很难在现有的精神病学里去描述和治疗这一类疾病,曾把这类症候描述为心理癌症,随后专为这种症候创造了一个新的病种——空心病。

 

无论是抑郁症还是空心病,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都要比过往的年代好了许多,但心理抗挫的能力却比过往的孩子要差了许多,社会新闻中经常会有学生抑郁、自杀的消息,而我们身边也不乏有中学生如何叛逆、厌学的案例,好像,时代变了,孩子们的抗挫能力却退行了;

 





02



我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也能感受到明显的变化:来到咨询室的孩子越来越低龄化,青少年的咨询比例已经提升到70%以上,症状以厌学、考试心慌、情绪暴躁、人际冷落、无法遏制的哭泣、消极对抗、自残自伤、自卑退缩、焦虑抑郁等方式伴随呈现,让许多家庭陷入到迷茫和困境中。这和智力无关,但却和精神心理有关,和家庭养育和教育有关。

 

万般期待的一个孩子,精心养育和培养的过程,发生了什么?

 

或许根源从小学阶段或者更早已经开始,可能儿童时期表现得并不明显,但往往会在青春期的时候爆发出来,一直延续到大学,空心病和抑郁症如同一股潮水,那它又是怎样汇集而成的呢?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孩子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也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辈人。

 

这些孩子有自己的时代特点,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如果沿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集体潜意识体验来对待孩子,就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

 

先看看时代赋予了我们的孩子什么样的特点:



01


他们是在高层建筑公寓里长大的孩子



在高层里长大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感受呢?孤独!现在的孩子是天生带着孤独感的,人一孤独,就容易伤感流泪,同时,思考能力也变得很强。物质上并不贫穷,也不需要承担什么家庭责任,但他很少有朋友,因为环境剥夺了他人生最重要的能力的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作为应对挫折最有力的支持。

 



02


他们是要求话语权的一代



因为这种孤独的环境,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力就变得更大,过往的年代,大人们认为“大人说话,孩子别插嘴”是天经地义的,现在孩子的生活,他的家里没有兄弟姐妹,所以从小就是直接和大人对话,并且会认为,为什么你说话我就不可以说话呢?

 

所以当到了青春期之后,当他的内在力量变得强大之后,他们会看起来更桀骜不驯一些,往往老师在批评完了,孩子会这样说:你说完了吧?说完我可以进教室了吗?他的无视往往会激发出老师的愤怒,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相似的话语权,你并没有给他平等的对话和权利!

 



03


他们的认知和视野更广阔



在我们小的时候,家里都没有几本书,因此对于老师的尊重和崇拜深入人心;而现在的孩子他们从小到大,都在不断地接触知识、补课、媒体、旅行,知识的来源口径非常宽广,这会降低老师的权威性,老师如果不理解这点去打击孩子不如过去的孩子,可能更会适得其反;



比如,老师在教室里面讲欧洲,学生说:“我在欧洲待了很长的时间,老师你去过没有?”这让老师怎么教?

 



04


他们更有个性化的要求



孩子进入初中之后,经常会因为头发长短、穿衣统一等问题发生矛盾,会有孩子因为这些管理要求发生争执、拒绝上学,家长觉得叛逆;其实这只是他生活中一个很小的点,但他会有无限的精力从各个方面去表达自己的个性需求,这时候的家长往往会疲于应对;

 

从另一个层面讲,如果你要压抑他,他就会抗争。抗争的途径和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会跟你喊叫争吵、有的会沉默不语、我们把它叫做叛逆。





05


他们生活在焦虑的情感环境中



一个孩子从生命的开始就带着家庭中的许多期待,这些期待来自于父母、双方老人,使其从出生开始就成为关注的焦点;

 

你知道过度的关注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是没有空间的窒息感和极度脆弱的自恋;

 

我们能看到现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学业压力,这只是显性的,而隐性的东西是孩子们生活在焦虑高危人群之中,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和老师,或者说是来自于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



老师的焦虑来自于升学考评、竞争、琐碎繁重的工作环境;

 

家长的焦虑来源于房价、来源于自己未完成的渴望、来源于一种永恒的社会阶层的上升期待,期望生活只能上升、不能回落的焦虑;

 

我们生活在一个富庶的时代,家长却在陪读的道路上,过着夜夜悲歌的生活。

 

有时候,你会觉得怎么会如此诡异,什么时候开始,孩子的学习成了家里的重中之重,全家人都会为此让位;

 

这样个性张扬、聪慧、但又内心脆弱的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直被教育要成为符合标准的“好孩子”,但又面对这样焦虑的情感生活环境,那么,如果一旦他认为自己“不够好”,他们就会崩溃了。

 

家长到咨询室里来,经常会不解地说:我这孩子小学的时候都好好的,怎么一上初中就出现了这么多的问题?

 

其实种因得果,小学阶段是根源,而且往往越乖巧懂事的孩子越容易出问题。

 

有一个研究生女孩来做咨询,自述和母亲关系冷漠,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问到和母亲的矛盾时,这个女孩说:小学有一次考试没考好,妈妈批评她,然后就说她平时粗心大意、导致出错,她很伤心,在那里哭,母亲就说,你考得这样我说说你还不行了,难道这些不是你犯的错吗?你还有脸哭,哭什么哭!

 

从此以后,她就不再哭了,但也不想再和妈妈说什么了。

 

父母或许不知道,他们无心的话语和指责经常会给孩子带去深刻的情绪记忆,甚至影响若干年。咨询室里不乏成年人泪水汹涌的控诉父母早就遗忘的某些争执中伤害性的语言,但恰恰是这些伤害成为影响他们社交和处理关系的症结。

 

所以有必要科普一下,为什么少年期的孩子在向青年期转变时会出现大量的问题,在少年期,家长的养育如何才能得当。





(一)


理解并尊重孩子的发展



青少年的空心是发展性的,小的时候,“好孩子”的模式是有时间效用的,但随着他们从儿童期走来,这个模式会限制成人的发展;在儿童期由父母、老师、社会通行价值观装进去的种种现成的想法和观念,随着自己知识、经验、反思能力的增长,会把那些属于自己的留下,那些看起来似是而非,好像自己想要,好像自己又不想要的重新审视,把他人硬塞进自己心里,自己完全不想要的东西通通倒掉,然后自己的心就变空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在成长过程中越自主、越独立、越是按自己意愿生活和学习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要倒掉的东西不多,他们的心比较容易充实;反之,那些越乖、越听话,越按家长和老师的意愿成长起来的孩子,其自主意愿在青少年时期发展起来后,要倒掉的东西就越多,并且还伴随着和父母关系和价值观的激烈冲突,他们就越容易空心。

 



(二)


重视孩子的情绪体验



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行为得体、人见人爱,而且有责任感, 这一切出发于“都是为了你好”。

 

这些父母经常会发出一些内在禁令,这通常与不灵活的养育方式相伴而生,很多父母认为,通过禁止孩子表现出消极态度、愤怒情绪以及自私和反叛的行为,他们就会养育出“好孩子”。

 

这些父母通常不鼓励他们的孩子表达情绪,也不鼓励孩子提出问题,从而让孩子无法更深入地理解环境对自身的影响。

 

可能父母经常 会说:

 

不要顶嘴、见人要有礼貌、去了要表现好、不要发脾气、不要抱怨、哭又不能解决问题、不要哭、不要打人、不要打架、不要自私

 

为了取悦父母或老师并获得自己需要的爱与认可,大部分孩子都在努力争取表现好。

 

我的一个来访者,从小到大都比较优秀,母亲爱打麻将、脾气暴躁,只要自己烦躁就会将怒火转向孩子,父亲非常在意来访的学习,不断的要求孩子要更进一步,高中时以全市第一的成绩进入xx少年班,又考入全国一流的大学。

 

当她来找我时,天赋如此优秀的孩子,因为重度焦虑和抑郁、社交恐惧、双相情感障碍、无法到人多的地方、讲话也结结巴巴。

 

她会笑着和我说,我也能谅解爸爸妈妈,但会一直无法自控的流泪。

 

取悦他人并渴望成为“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被教导要表现好、不能表现不好的人,到了他们固有的成长环境之外、在长大成人之后,他们出于对自我的保护,会隔离出去那部分不好的、不被允许的情绪,可能会受到情绪上的困扰,即不能很好地应对生活,处理压力和挫折,并且,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也不会体察对方,会给周围人带去负能量,让别人痛苦难耐。

 

常常,我们爱孩子、但不愿意爱孩子的哭和软弱,是源于我们自己内心将不好的部分都投射了出去,是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好和软弱。

我们要学会,爱我们拥有的这个孩子,而不是想象中的那个孩子。

 

 

(三)


千万不要忽视少年期孩子的社交能力的培养



费尔贝恩说:

 

真实的自我是在人际交往中发展出来的,而人一生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建构关系的能力。

 

孩子们往往有种天真无邪的残忍,他们没有成年人的思考、喜欢不喜欢都很直白,但这种直白往往会让被排斥的孩子感到羞耻,并代入到他的人际互动体验中;

 

少年期的伙伴社交友谊非常重要,伙伴既是支持和情感共鸣,也是提供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力量,同时面对冲突解决矛盾的能力,会为青春期的人际关系给到最重要的支撑;

 

青春期的孩子有了秘密,这些秘密不会告诉家长,但却需要有人分享、共谋;同时孩子们需要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让自我的价值得到认同;而这些能力绝非在初中以后一蹴而就,更多的是来自于小学阶段的打闹互动、冲突解决、主动交友、情绪处理打下的底子,当他的底子不好,交友的能力就会比较匮乏,初中时就会变得孤僻内向;

 

而在少年抑郁群体中,除了气质类型、原生家庭、课业因素之外,人际关系是最大也是出问题最多的部分,某种层面上,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让孩子简单生长,培养他真实的情绪体验、灵活的处事方式,当逆境来临时,才是生存的本领。

 

我们要给他们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是爱、是智慧、是创造和幸福。
编辑:赵剑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定襄县实验小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