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与延伸类
01/题型解读
1.阐释
此类作文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作用,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进行说理论证。
2.审题要求——读懂任务
(1)在精读材料和要求的基础上,区分显性任务和隐性任务;从文体、内容、思维和对象等方面锁定各类任务。
(2)读懂关键词(或句子)之间的关联是关键,因为选取的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决定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与立意高低。
02/典例突破
【典例3】(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第一步:仔细审读作文题目。从“材料+要求”中找出具体任务,并分条列出
要想读懂这则材料,考生须明白两个问题。一是明确材料话题。读完材料,并联系材料中所提及的《醉翁亭记》中的句子,考生自然能联想到“引用”“化用”“传承”“创新”等话题。二是读懂材料的侧重点。从贾政对三种题名方式的态度来看,虽说他直接否定了“直接移用”之“翼然”,对“借鉴化用”之“泻玉”不置可否,但从他默许贾宝玉“根据情境独创”之“沁芳”,以及材料对“沁芳”二字妙处的解释来看,命题者褒扬“根据情境独创”的情感倾向不言自明。
第二步:从题目中选取两三个内涵相关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键词(或名句),对所选取的关键词或名句进行组合
本题的材料节选自《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的一个情节,众人给大观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时用了“直接移用”“借鉴化用”和“根据情境独创”三种方式。其实,单就给匾额题名这件事来看,这三种方式各有千秋,只要契合所处情境,并能巧妙运用,三者都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因此孰优孰劣并无区分。
第三步:根据不同形式的组合方式,通过权衡和比较,确定文章的中心论点
考生只要抓住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就能基本把握审题立意,确立主题。
如:①以移用为基,以化用为翼,以独创为魂,中华文化恒久远;②移用、化用固然重要,但唯有独创才是发展的根本灵魂;③勇敢地拿来,大胆地鉴别,积极地创新,这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④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要走适合国情的创造性发展之路。
【满分佳作】
博采众长,推陈出新
品一段红楼,齿颊留香;吟一首诗词,兰芳盈袖。“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此为怡红公子于沁芳园作的对联。贾政点头默许,肯定的是宝玉题写的合乎花木掩映的美景,但更是赞宝玉的独创智慧。宝玉结合眼前情景,化用前人成果,并推陈出新、独创制胜,而绝非贾政门客一般生搬硬套,单纯的移用化用。
蜿蜒过时代的围城,独创更显难能可贵。创新也早已超越了文学范畴,而成为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良鉴,新时代深谙独创精神,同时合理借鉴前人经验,有助于成就非凡人生,建立创新强国!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博采众长不失为一种策略。然只知生搬硬套,却易落入窠臼,毫无新意。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古有前车之鉴的美谈,亦有邯郸学步贻笑大方,同样是将他人经验为我所用,为何取得两种截然相反的效果?原因就在于前者合理借鉴,后者只是盲目移用化用,诸门客的移用化用也是如此。屠呦呦借古书中的记载研制出青蒿素,从此再无疟疾肆虐;而我党早期也曾盲目借鉴苏联模式,殊不知,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的制度并不适合我国国情。由此观之,盲目借鉴不可取。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结合情境,巧用独创之智,推陈出新,方可于时代的大潮中屹立不倒。
“惟变所出,万变不从。”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怡红公子善于结合元妃省亲的应制之情,收获了“沁芳”的惊艳。中华民族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攻坚克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光明无限。回顾艰难的建设岁月,一批批仁人志士意识到创新的必要性,用创新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可谓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于是,从北斗导航到天问探火,从绿皮火车到青藏高铁,从穷乡僻壤到美丽乡村,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正在创新的道路上愈行愈远。
当今世界形势波诡云谲,未知的危险潜藏在每一个角落,这是人尽皆知的情境,与此之时,独创精神应始终是我们手中的一张王牌。我想,双减政策的实施就是为了把学生们从盲目刷题、盲目借鉴中释放出来,发掘其博采众长、独立思考、推陈出新的本领,让他们深入到学问的最深处,历史的最深处,文明的最深处,创新的最深处,此乃国之大计。
博采众长,掬银河万顷;推陈出新,扛华夏大旗。
[名师点评](1)整体把握,切合题意。全国甲卷以红楼梦切入,以题写的三个匾额的内容包含命题意图。作文材料的提示语部分提出是移用、化用还是创造的问题。有较大的审题难度。作者以“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为题,切合题意。(2)结构清晰,论证严谨。作者在行文时采用了层层递进的论证方法,首先提出了中心观点: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然后从个人角度论证了博采众长的必要性,接着从国家角度论证创造的重要性,从艺术到人生再到国家,步步深入论证了创造的重要性。(3)论据丰富、语言流畅。作者以丰富的论据支撑观点,丰富的材料体现了考生对时事的关心,体现了考生扎实的基本功,开头用贴合材料的优美诗句入题,行文中善于引用、化用前人诗句,富有文采的语言为文章增色不少。
03/对点训练
3.根据下面的题目,写出文章立意。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数量
限制
“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
内容
驱动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则是敲定了写作的方向——“作者是如何认识中国的”
对象
设定
“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是写作的目的,这句话说明了“你向谁介绍中国”,也就是不能随便介绍,要“帮助”“读懂”
思维
驱动
“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要注意将关键词归类,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共同构成介绍的内容
答案:
(1)正向思考组合。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
(2)对比思考组合。如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历史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相联系,也可以将古时的“长城”象征的封闭文化与当下的“一带一路”象征的开放合作相互对照。
(3)批判思考组合。如由“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性,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性,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