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阳晚报2015-09-22 19:42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学会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衡量标准,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教会学生学习”。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粗浅的见解。
常规的备课对教材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都会作精心的诠释和合理的安排,往往重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改变常规的备课,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出发,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工夫,让教师在教学中学会引导学生自学,从而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讲授新课的任务,往往以讲解式教学来传授历史知识,采取“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不足,严重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课堂结构,在课堂中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质疑、探索、钻研、思考来获得历史知识,只有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钻研去获取知识,把研究性学习和自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正确,考试分数高就是好学生。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整个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关注学习结果,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更能体现学生素质的发展。
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解决开放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只要我们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学,学生就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