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我同一位教师交流,他是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他说:“我每次上课前都要认真研读教材,钻研教学大纲,借鉴备课资料,精心设计教案,上课也很用心,但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却往往不尽人意”。言语中透露出很多的无奈与委屈,他走后,我总觉得他说了那么多,却唯独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人”,即学生。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这个基点去展开,这样就走对了路子,选准了方向,方向决定成败。我认为要做实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备课过程要“心中有生”。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把备课狭义理解为写教案,即备课就是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甚至简化为“教材”或者“教参”的“搬家”,这同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冲突。因此,教师在备课中,所设置的教学环节、教学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等因素,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要提前预想到在不同教学环节,不同类型的学生会有如何的反映,教师应该如何应对,甚至提问哪些学生,由哪些学生进行扮演,等等,都要注意到。这样的备课才有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要“心中有生”。教师一是要做到不为教而教,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有效互动,产生实效。二是要关注全体,不搞精英教育,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杜绝“一刀切”和“一锅煮”。三是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捕捉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适时给以恰如其分的评价,给学生信心和动力。若遇到学生不遵守课堂常规,应尽量在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及时以适当的方法提醒、引导,绝不能听之任之、视而不见,从而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而不是机械兑现教案的过程。
课上辅导要“心中有生”。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在想什么,还有什么需要。决不允许整堂课教师不离三尺讲台的情况发生。要把辅导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要始终做到目不离人,观察学生讨论、提问、扮演、练习时的手势、表情、动作等,适时给学生以点拨、升华。要善于观察学生,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细微之处,找到他们的思想状态,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并对个别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
课堂练习要“心中有生”。课堂练习是教师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的最重要的依据,也是体现“以生为本”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师应该精讲,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消化和巩固已学知识。很多教师不布置课堂练习,借口总是时间不够,还有一部分教师虽布置了课堂练习,但是随意性大,不是精选。我们有努力改变这种现象。布置课堂练习要面向大众、暗中分层、凝聚重点,对于课堂练习要尽可能做到面批面改,以达到扶正纠偏,交流促进、整体提高的目的。
教无定法、但心中应有法,教学既是一种技术,但同时更是一种艺术,但归根到底都是围绕一个“人”去展开,因此,我们只要把学生装在心中了,真正为学生去“想”,那么课堂一定会成为一潭活水,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