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良知发于心,悲悯现于形

良知发于心,悲悯现于形

2024年05月08日 08:57:31 访问量:5


 

良知发于心,悲悯现于形,人类受赐于良知,便心生悲悯。而良知作用于己,悲悯施力于他人。

悲悯是本能,人皆有不忍之本性;良知是美德,使人与黑暗对抗。从古至今,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百姓牵肠挂肠的悲叹萦绕在耳间;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天下患难与共的身影环绕在身边,鲁迅“此后如若没有烛花,我便是唯一的光”为人民奋不顾身的英姿闪耀在眼前,始于悲悯,不止于悲悯。他们始于己身,不止于己身。先辈愿中国青年摆脱冷气,将良知道义深深镌刻入灵魂。

人类自救之道所说,人身皆苦,愿常怀悲悯之心,善待世间之人。善待世间之人,不仅仅是个人美德的体现,更是道义良知与世间万物的融合。故吾辈青年当深化道义感,筑良知之山。

悲悯酿透人之秉性,巴尔扎克曾言:“慈善的气息,永远是一个人心灵高尚的标记。”寥寥数语,却道出世间真实,艾青写《人皮》痛斥日军侵华暴行,作《火把》赞革命者辉光,书《盆景》.叹扭曲的人性。如此种种,皆为其悲悯情怀,成就一代诗才,正是因为他对国家有悲悯之心,对人民有悲悯之情,方能作出不朽的诗篇,成就一代诗才。悲悯是公序良俗的根源,亦是大和天下的本心。

良知是当下的根本,是未知的指针,当今社会,为生计所迫,物欲横流,良知反倒成为一文不值的物品。“良知这个世界被分配得最为公平”,人人都有之物,便不显珍贵,以至有人毫不犹豫地抛弃。邯郸的三名学生,为追求利益,将良知抛弃,做出霸凌杀害学生之事,这不就是良知的沦丧吗?无论当下,不问未来,我们都应抓住良知的指针,进则春风拂面,退则无愧于心。

增悲悯,塑灵魂。“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然人的内心深处渴望美好结局,悲悯由此而生。现今尔虞我诈的社会中,老人摔倒无一人上前挽扶现象屡见不鲜,失去了本能悲悯,人心变得麻木不仁,灵魂变得空洞虚无。悲悯自古以来都是不可或缺的品质,正如《菜根潭》有道“为鼠常留饭,怜蛾纱罩灯”,古人此点念头,是弱者一点点生机也,无此即所谓土木形骸而己。良知者对弱小者的一丝悲悯之念,或许于良知者而言无足轻重,可于弱者而言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尊老爱幼”亦如此。故吾辈当增悲悯,塑灵魂。

筑良知,强道义。君须看李大钊“妙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须看谭嗣同的死不顾,甘弃血肉之躯;陈红军戍守边防,英勇牺牲。古往今来,若不是一位位有识之士以良知为剑,以道义为甲,刺破黑暗,成为炬火,又怎有中国现如今的繁荣昌盛。良知与道义是走向任何道路不可或缺的品质。日本核污水排入大海,全球环境,危机加剧,这样违背良知、抛弃道义的做法无疑是危害全球人民。

揆诸当下,理在悲悯萦绕的社会中怀揣良知,怀悲悯之心,以举手投足,敬悲悯良知,致命运以共。
编辑:赵剑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定襄县实验小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