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教育的重要途径——第三课堂

教育的重要途径——第三课堂

2016年01月04日 08:35:23 访问量:120
教育总是要有一个宗旨,一个总的方针。党的教育方针为了适应时代的变迁、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求,迄今经历了五次转变。
1、1957年2月27日,共和国缔造者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最早完整地提出了党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提到了教育的三个主体内容,德育、智育和体育,但后面说“几方面”而没有说“三方面”,其本意应该是不限于这三方面,应该还有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而培养的目标虽然没有说“德才兼备”,但“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应该是指又红又专。而所有这些最终的目标落到哪里?是要把“受教育者”——学生培养成为“劳动者”。而“劳动者”应该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应该是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方面。这一论断的提出,为我国的教育大政方针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石。
2、1995年3月18日,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伟人论断的基础上,切合当时社会实际,修正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把对受教育者的培养目标,具体为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后备力量,因而为此要求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而教育的内容,把“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表述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表述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着眼于实际。
3、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了适应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新的实践的需要——也是针对蔓延到各层基础教育(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应试教育,提出了“素质教育”,在原教育方针的培养目标上增加了美育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教育的方针、宗旨、重点确定为“四有”和“四育”——德智体美,但最终培养目标仍然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跨入新世纪,为了适应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 2002年11月14日,党的“十六大”进一步阐述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2007年10月24日党的“十七大” 报告有6处关于教育的论述,并将“教育”部分从传统的“文化建设”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不少新的提法、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务,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全方位的关注与努力。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已经把德育放在首位,而首先就突出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然后才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较之以往,多了一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作为衡量教育和办学质量和效果的标准。
总观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历次教育方针,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都把德育放在首位。之所以有这样的共同点,是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任何时代的教育,都是社会生产,都生产产品。但是,教育的产品是人而不是物质,这种人类社会生产的特殊产品,一经出厂进入社会,是会扩大再生产的——以他们的在教育过程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将在社会上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也就是说,教育这种特殊的生产部门,它所生产的产品是极其特殊的产品——人。其生产的产品即培养的对象——“受教育者”——学生,既然是“人”,那么,生产这种特殊产品的部门和单位——教育,就必须以人为本,以人的本性、本质、本分、本身为根本。这个根本就是教育的核心、主题、重点和内容,都必然是做人。简而言之,教育培养出来的人,首先作为人,人都做不好,还能做好什么?还谈什么“智体美劳”?试想:一个能发明研制出国际超先进的隐形战机的高材生,他不用那战机去保卫国防、保卫人民,而是用来抢劫银行、残害无辜,我们党和国家能要这样的高材生吗?社会和人民 能要这样的高材生吗?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为了把学生培育成才,各地各级各类学校大都全力以赴拓宽学生的德育渠道,实施学校、家长和社会相互协作三位一体教育机制。而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学校,无论如何无疑是这“三位一体”的主体。从学校教育自身来看,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德育——做人的教育,主渠道无疑还是课堂——我们称之为“第一课堂”,其次是课间和课余开展的各类有益活动——我们称之为“第二课堂”。
在课堂上,占据绝对容量的不是德育,而是学科知识和解题能力。寓教于乐,是把教育内容恰切地渗透在娱乐之中,在轻松愉悦的课堂多边活动中使学生接受和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这无疑是由来已久都为无数学校和无数教育者所认可和倡导的教育方式。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教育的实况是寓乐于教——在系统而完整的学科知识传授中穿插和点缀一些愉悦的活动。
而作为第二课堂的各类有益活动,本该是寓教于乐,但事实也并非如此。各地各级各类学校很多的活动开展,诸如演出、朗诵、演讲、征文、球赛、画展等等,人们看重的并不是表演者、参赛者、选手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品质,而是他们的才艺和特长。“乐”的多,“教”的少。若用党的教育方针来衡量——“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了,体现教育现代化水平了,培养音体美几方面发展了,但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忽略了。于是,现实中的第二课堂,实际上是展示学生才艺、检验学生专长的场地,没有起到教育学生净化心灵、提高品德素养的作用。
是不是主张德育为先就该忽略轻视智育、体育、美育等其他方面的教育呢?当然不是。智育、体育、美育等其他方面应该是同等重要的,“全面发展”嘛,哪个方面都不容忽视忽略。因此,智育的学科教学还要占据课堂,体育美育等艺体才艺的检验和提高还要占据第二课堂,那么,为了把教育方针落到实处,为了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为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地的教育部门和单位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就该考虑并且着手开辟第三课堂。
何谓第三课堂?是指教室上课之外的、校园里各类有益活动之外的、学生课外校外的其他时空里所能接受到的多媒质教育。用有益的正能量的文字、音乐、图片、动画、影像等视听材料,诸如画册、画报、书籍、报刊、磁带、光碟、游戏、曲艺、影视剧等,去占领学生的课余生活空间,从而实现对学生全时空、全方位的人本教育。
第三课堂的开辟、拓展和应用,三位一体的学校可以做——利用校园里的壁报、橱窗、广播、网站等媒介实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家长可以做——利用房间布置里的相册、壁画、画册、画报、书籍、报刊、磁带、光碟等以及家里看电视和外出逛景点看节目等契机,对学生进行怎样做人怎样生存等人本教育;社会可以做——利用城市美容、街市广告、宣传标语、健康游戏、公益活动、媒体报道等,对青少年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濡染。
至目前,人们看重的还是课堂和第二课堂——开展活动,尚未对第三课堂产生足够的重视,更很少有开展第三课堂活动举措。但正因如此,第三课堂恰好拥有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更深远的发展空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隐性文化,对当今看重外观表象、注重视听直感的青少年,远远胜出直接明了的正面教育。可以预见,第三课堂一经开发利用,将发挥出令人欣喜的教育效益。

编辑:赵剑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定襄县实验小学 特此声明。